2014年12月17日 星期三

「活在當下」之辨義



  慎莫念過去,亦勿願未來;
 過去事已滅,未來復未至。      
 現在所有法,彼亦當為思:
 念無有堅強,慧者覺如是。 
 為作聖人行,孰知愁於死!
 我要不會彼,大苦災患終。 
 如是行精進,晝夜無懈怠。
 是故常當說,跋地羅帝偈。





在阿含經中,佛陀為弟子們誦唸「跋地羅帝偈」,意為「賢善一夜」——在日夜中皆維持如此的狀態。此偈內容主要是提醒我們:不要以欲貪相應心把握過去,不要以願求心期待未來,當前亦是無常變遷的,應善護其心。這正是《金剛經》所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首偈提醒我們:凡夫的心念總與欲貪相應,渴求的事物希望到手,得到以後,害怕失去而緊抓不放;對於過去與未來,經常在懷舊、期待中擺盪,尋求滿足與快樂,如此的循環必將帶來憂悲惱苦。平時應學習在面對境界時,清楚了知自己的種種念頭,不與欲貪相應,不捕捉虛幻的快樂,透過自我覺察,了知當下的身心狀態,不只了知身心現況(「活在當下」),還要了知這樣的現況是好與不好、善與不善,所言所行時與非時(是否在恰當時間點,恰到好處地言所當言,行所當行)。

2014年11月20日 星期四

佛教與養生




人生五論——佛教養生學弘誓雙月刊130期


人生有問題,就要解決問題。談養生,一般會想到飲食、運動、睡眠,但是人生想要過得好,就不能僅止於此。因為,物質與精神是互相交感的,情緒與身體互為表裡,所以談養生,就不能不處理心理,人際之間上層、平層、下層的關係。更且,談養生,必然談到生的另一面——死。生命不止此一生,有過去、現在、未來,在生死流轉中,要為來與去做些準備。

2014年11月11日 星期二

寧靜喜悅的生活―佛教正念學獻給當代的禮物


寧靜喜悅的生活-佛教正念學獻給當代的禮物 / 黃創華

與慧炬之間深厚的因緣  
末學就讀高中時,曾經有位老師在班上介紹佛教、道教的思想,大部分的同學都覺得很無聊,但是末學和幾位同學反而覺得很有意思,並在課後撥空閱讀相關書籍。大學聯考放榜,我考取臺灣大學,也依著過去那段因緣加入台大晨曦佛學社。研究所時還擔任台大晨曦社社長,時常騎著腳踏車從臺大後門,一路騎到位於建國南路的慧炬淨廬學習打
坐,參加九蓮粥會及各類活動,慧炬對我而言,就像是另外一個家。  
   
因為慧炬機構創辦人周宣德老居士慧眼獨具,不遺餘力地推動大專學佛運動,個人也恰巧成長於那深獲恩惠的時代。剛進大學時,打坐經常沒辦法進入狀況。真正開始對打坐產生興趣,則是前往農禪寺,在聖嚴法師的帶領下打禪七的時候。聖嚴法師當時還很年輕,禪風頗嚴格。雖然末學聽聞佛理甚多,但境界現前卻煩惱叢生,無法將佛理與自身生活結合。打禪七的過程雖然辛苦,不過也因此建立起修行的信心。在這之後,隨著藏傳佛法在 臺灣逐漸發展起來,自己也開始對藏傳佛教的禪修方法進行接觸與了解。

在這之後,南傳佛教的禪法傳進臺灣,最早即是印度葛印卡老師講演的內觀禪修,由鄭振煌老師與林崇安老師二人,努力在臺灣推動內觀禪修教育。當時耳聞內觀禪修對監獄受刑人能夠產生相當大的幫助, 尤其是吸毒者,正巧自己也在臺南服務,並在臺南監獄擔任榮譽教誨師。因此邀請林老師與鄭老師協助,於一九九六年七月八日至十九日,在明 德分監舉辦臺灣地區第一期受刑人的葛印卡內觀十日禪修課程,共有二十四 位受刑人參加。相關成果亦於《慧炬雜誌》第三九一、三九二期合刊本發 表成效訪談量化統計成果。當時葛印卡老師與其夫人也前往活動地點,對參 與是次禪修之受刑人開示鼓勵。後來,末學亦有機緣學習更多南傳禪法,例如:緬甸馬哈希禪法與緬甸帕奧禪法。後續這幾年,我更學習西方的正念減 壓和正念認知療法,並提供正念課程的教學與實務工作,包括憂鬱症病友、戒癮患者等。

這 些 年來,末學和慧 炬 一 直互動不斷,一 九 九 八 年 七 月 三 十 一 日,末學回到慧炬發表專 題演講,講題為「撥開心 靈的迷霧
_ 找回沒有成 見的心」,那一場次的主 持人即是已故台大晨曦學社創社校友劉勝欽居士。 二 ○ ○ 七 年 四 月 二 十 八 日,末學接受慧炬雜誌社的邀請,於龍山寺板橋文化廣場主講「憂鬱症的剖析與處理」。二○一四年 九月二十日,於慧炬印光祖師紀念堂,末學則利用一整天的時間,以「寧靜 喜悅的生活_體驗正念的輕鬆自在」為題,帶領大家一同體會持守正念所 帶來的身心放鬆與安樂。

2014年11月9日 星期日

何謂正念&正念的九種心態/卡巴金博士主講 中英文字幕

      MBSR正念減壓創辦人-卡巴金博士 
正念是一種與生活有關的方法,它沒有牽涉到太多的力量,它是以某種方式培養注意力,我­定義它為:注意(paying attention)、此時此刻刻意的注意;不加批判。有時我會加上這句:「就像你的­生活得依靠它一樣」,因為真的是如此。

注意力是一種能夠導航我們人生的能力。不管怎麼樣,知道現在正在發生什麼事,或者不知­道正在發生什麼事,而能明智的面對事情。對於一些情緒反應、瘋狂的想法,或者恐懼等等­,能同理、包容它。

所以,正念是指:對現在刻意的注意,不加以批判,如同你的生活需要依賴它一樣。

2014年9月3日 星期三

2014年8月2日 星期六

正念覺察

神經語言學案例分享
【關鍵字:問好問題】
某日到戒治所參加團體輔導,在小組時間,有位同學S與我分享她的心情。

S :師父,我在這裡來來去去已8年了,第一次吸毒是因為好奇,自己與家人都可原諒,但一而再,再而三,連自己都無法原諒自己。但這次出去,我一定會戒毒,不會再犯了.
:為什麼以前戒毒都不成功?
S :我太有自信,總認為我可以控制自己,所以禁不起誘惑再吸一次,結果又克制不了而一再吸食。
:妳這一次為何如此有把握,以後不再犯了。
S :因為我年紀大了,我看見我的父母年紀更大,而且都生病,我要好好照顧他們,不然沒機會了。
:妳的意思是說,妳是因為父母的原因,不會再吸毒了。
S :對啊!我想照顧年老的父母。師父,我很不喜歡某個宗教團體,說什麼小愛轉大愛。
:為什麼?發生什麼事嗎?
S :我爸爸肝癌,我媽媽中風,我弟弟自從加入這個團體,還出去訪貧。
:弟弟沒有照顧父母而去訪貧嗎?
S :有啦!我一向照顧爸爸,弟弟照顧媽媽。
:妳現在進戒治所,誰照顧爸爸?
S :弟弟照顧。
:有些人,當壓力很大時,有時藉由出去幫助別人,轉換不同的情境,反而可以舒壓。你有想過,為什麼弟弟要出去做服務嗎?
S :或許弟弟是在幫我做善事。(S喃喃小聲的說)
:原來弟弟是在幫妳積德。

S本來憤憤不平的描述此事,但此時表情變得溫和且面帶微笑。因為小組分享時間已到,我們也就此結束談話。

事後,看到S的作業才知,S常年的吸毒入監,家人對她仍是愛與包容。但此次,手足鐵了心拒她於門外,不再與她連絡。這或許是她剛談到弟弟時有憤怒的情緒,但後來又想起以前弟弟對她的愛與包容吧。


2014年8月1日 星期五

第十屆佛法與臨終關懷研討會

邁向高齡化社會佛教臨終關懷的使命與願景

人生最大的布施、最深奧的學習~臨終關懷! 
如何遇見未來的自己~得以善終、恩寵而逝? 
邁向高齡化社會,可以擁有灑脫的人生嗎? 
蓮花基金會行腳台灣 20 年,善終關懷研討會~歡迎您的參與! 



【活動說明】
一、活動日期:2014年10月10、11日(週五、週六)
二、主辦單位:財團法人佛教蓮花基金會
三、合辦單位:財團法人慧炬雜誌社/中華慧炬佛學會/台大晨曦校友會/中華民國弘一大師紀念學會/台灣山海營
四、協辦單位:財團法人益生文教基金會
五、錄取名額:350名(以報名先後決定順序,額滿截止)


2014年7月19日 星期六

寂靜.莊嚴



觀音蓮





寂靜.莊嚴


三千年前的一朵花

寂靜至今



世尊的手
從未停歇的訴說智慧
你和他的微笑擦身過幾世了
可曾讀懂過那朵花

2014年7月13日 星期日

陪孩子靜心十分鐘



              
《陪孩子靜心10分鐘:8個練習學會情緒管理,提升心智成長,給孩子更聰明、更健康、更幸福的人生》  
作者: 歌蒂韓, 溫蒂‧荷頓
譯者:謝維玲
出版社:野人
出版日期:2014/01/22

推薦一
<幸福,藏在正念裡!>/楊俐容(芯福里情緒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

  如果成功和幸福只能擇其一,你會選擇哪一個?
  相信大部分的人將棄成功而擇幸福。
  至於幸福來自哪裡?
  是外在的擁有,還是內在的滿足?
  是生活的富裕,還是生命的豐盈?
  是地位和名聲,還是投入和成就?
  同樣地,相信多數人的答案是後者而非前者。

大悲學苑啟用典禮

南華大學副校長慧開法師致詞



2014年7月6日 星期日

《雜阿含經》的蘊相應教





《阿含經》:「老少咸宜」的課程

各位居士、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大家好!我來妙華很多次了,每次都是一般性的演講,這對於在妙華常聞佛法的人來說,可能會淺了一些,所以這次我挑了一個比較深的題目,也許能切近常隨慧瑩老法師學習佛法的同修道友的根基。希望這樣能公平地照顧到比較資深的學佛朋友,分享一個較具深度的佛法議題。本來我以為,很多聽眾會被這個題目嚇跑,沒想到還有這麼多佛友,竟然很有勇氣前來聆聽,真是讓人讚佩!

早年我在研究所教唯識、中觀,後來把唯識、中觀課程讓給其他老師教授,自己又另闢新課程以自我挑戰,於是又教了天臺、華嚴。近年來又返樸歸真,最喜歡教原始佛教;一教原始佛教,自己就教上癮了。

我剛出家時也讀過《阿含經》,可是入不了那甚深法味,淺淺地讀過去,只知它很好,但不知其所以然;經過這麼多年,真是「五嶽歸來不看山」,看遍大江、大河、大海的壯闊奇觀,反倒想找一個「降伏其心、安住其心」的入處。後來,我再看《阿含經》,就發現《阿含經》正好對應了這個問題,而且,《阿含經》教學有個非常奇特的地方,它真可說是一門「老少咸宜」的課程。

《阿含經》是一部應世又超凡的聖典,大家不要以為,今天的題目看起來挺難的,內容一定非常艱澀。在我的教學經驗中,即便是一個完全沒有接觸佛法的人,只要聽到了《阿含經》的課程,就會深深地喜歡上《阿含經》。資深的學佛者聽此經典,也就能掌握最核心的佛法;未曾學佛的人,或其他宗教的人士,一聽到《阿含》之教,他就會即刻知道,這是佛法,與其他宗教不共的佛法。所以這些年來,講《阿含經》變成我人生最大的享受。

2014年4月18日 星期五

《當下,繁花盛開》_無論何往 即是所在

你有發現到你怎麼逃也逃不了嗎?你不想處理、想逃開的事,或者用紙糊上、假裝沒有的事,都遲早會追上你──特別是跟舊習性和恐懼有關的事。

我們常有一種浪漫的想法:如果這裡不好,只要換到那裡去,事情就會改觀;如果這個工作不好,換個工作;如果這個太太不好,換個太太;如果這個城市不好,換個城市;如果孩子造成問題,就交給別人看管。

這其中的想法是:麻煩的原因都是打外面來的──因為在那個地方、因為他人、因為在那個情況下。只要換個地方、換個情況,一切會各就各位,你就可以重新做人,又是一條好漢了。

這種方式的麻煩在於,你容易忘了你始終帶著腦子和心(或者有些人稱為「業」),不論再怎麼努力,都甩不掉自己。

如果不是癡心妄想,你憑什麼理由相信在另一個地方事情會不一樣或有轉機?如果問題是出於看待、思考、行事的模式,那麼同樣的問題遲早又會浮現。

經常,生命的停頓是因為我們不再努力面對生命,是因著我們不願對如實真相負責,解決難題。我們不明瞭,不管事情有多棘手,就在此時此處,我們便可以獲得清明、智慧和轉化,但對於自我意識來說,將問題投射到其他人或環境上要容易得多,也少了些威脅感。

2014年4月14日 星期一

山色無非清淨身

  

 
●  山只是山
        我生長於嘉南平原,生活中觸目所及是一片片的稻田。對於山的印象,是來自圖畫,畫中的太陽總在兩山之間升起,看來充滿希望。另外,夏天曬稻穀時,最怕午後令人措手不及的西北雨,大人們總在天色有些不穩定時,跑到大馬路上,遙望天邊,他們說:如果山的那邊天色是一片烏黑,表示雨很快就下到村裏,要趕快將稻穀收好。大人們的預測可比氣象局,雨總在大夥手忙腳亂或剛收好稻穀時,忽焉大降。原來山色的變化還可預測是否下雨,真是神奇!
        第一次接觸山,是在國中時到華山露營,營火晚會後,望著滿天的星斗,發覺天空中的星星好多又好大,原來山離天空比較近!後來又參加了深山健行,走在山路上,四周的蟬鳴與風聲此起彼落,一座座的高山矗立在眼前,剛開始被巍巍的山所震撼,仰頭望著山前進,但後來體力不堪負荷,不知不覺垂下頭望著地面走,只偶爾抬頭瞧一眼,看看目的地到了沒?入社會工作時,亦常常與一群人上山遊玩,是對山情有獨鍾嗎?不,記憶中的山裏景色早已模糊,只記得迂迴無止盡的山路,對會暈車的我,是一大折騰,不知為何自己仍樂此不疲。

2014年4月5日 星期六

燃燈引路

「禪修經歷,不怕缺乏身心體驗,最怕是沒有正見。」~性廣法師


佛教弘誓學院院長性廣法師的禪修指導,融合了漢傳佛法的人間佛教精神,並以《阿含經》做為學理基礎,依次包括:打坐的前方便、三增上學、有關三十七道品的修行——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也選誦南傳巴利聖典《慈經》和初期大乘《寶積經》、《般若經》,以及《華嚴經》之淨行品相關的經文,次第井然,依經起修,腳踏實地,解行並重。禪七開示的文章,相當值得想依佛陀教法學習禪修的行者參考。

2014年3月21日 星期五

〈立場〉 /詩人 向陽

你問我立場,沈默地
我望著天空的飛鳥而拒絕
答腔,在人群中我們一樣
呼吸空氣,喜樂或者哀傷
站著,且在同一塊土地上

不一樣的是眼光,我們
同時目睹馬路兩旁,眾多
腳步來來往往。如果忘掉
不同路向,我會答覆你
人類雙腳所踏,都是故鄉

2014年1月28日 星期二

慈心共振 照亮黑暗


20133月在現任理事長的支持與鼓勵下,一群曾在中華佛教青年會共同學習過的法師與居士們組成「生命導航」志工團隊,正式投入某女子戒治所的團體輔導與個案認輔。經過九個多月的共事合作,團隊成員不僅是同願同行志願參與,更在輔導過程,深刻體驗到助人的艱巨與修行的使命。

還未正式啟動監所團體輔導前,我們對毒品認知有限,監所收容人的處遇方式也不甚了解,就只是一股熱誠想要投入志願服務與助人工作。這股勇氣與力量,緣於我們相信修行的目的,在不斷淨化的過程,除了覺照自己的身與心,要更調柔、專注、敏銳、覺察的同時,也希望能運用這樣的能力去利益眾生,在團體亙動中真實面對內在心靈的癥結,以健康且務實的方式回應人生的困局,並且學習對等的人際關係。

2014年1月10日 星期五

天涯何處尋知己


作者/聖嚴法師

你的身邊有多少朋友?
聽你發牢騷、吐苦水的人就是朋友嗎?
生命中真正的道義之友該何處尋求?

一般人都希望能結交到好的朋友,結交到對自己有幫助的朋友,結交到與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卻又常常陷在只要是聽我的,與我站在同一陣線的人,就是我的好朋友。

相反的,縱然是多年的知己好友,一旦各自有不同的立場,有不同的想法時,就很可能會誤解對方,認為對方背叛我、出賣我,不夠朋友。

很多人在交朋友時,不一定是要交往對他有幫助的朋友,只要對方願意聽他吐苦水,或者陪他東拉西扯,聊天抬槓,以度自己空虛的時刻,就認為是好朋友。

其實這種層次的朋友頂多只能陪你聊天,聽你吐苦水,附和你而已,不能幫你多少忙的。

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

真正的朋友應該是相互扶持、相互提攜、相互慰勉、相互規勸,彼此互為善知識。

所以,真正的好朋友,是他真正願意幫助你、協助你,必要時,還會勸諫你的諍友,也就是「愛之深,責之切」,有時候,對你講很難聽的話,忠言逆耳,讓你很難接受,但讚歎你也讚歎得恰到好處。

基本上,朋友的層次有很多。

要交到真正的道義之友,必須看彼此間的互信度夠不夠?如果彼此的層次不相等,很難交到道義之友;如果彼此的互信度不夠深,也很難交到推心置腹的朋友。

如果自身的修養層次不高,常常只站在自己的角度來看事情,而不願意聽對方的忠告,是很容易喪失道義之友的。

因為真正的道義之友不多,那是絕對的付出,絕對的奉獻;是一心一意只想到要幫助對方,並沒有希望得到任何的回饋。

不過,人與人之間交往,若說要完全沒有利害關係,是不太可能的,彼此的友誼應該建立在互惠的基礎上。不能老是要人家幫助你,而你不幫人家。即使對方不肯付出,至少他也讓你達成了奉獻的心意,間接地,你也得到另一種利益。

物質支援 精神鼓勵

如何交到好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