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2日 星期四

感受的河流



我們內在有一條感受的河流

河中每一滴水都是一種獨特的感受

每份感受也都依賴其餘一切感受而存在。

要觀察這條河流

我們只需坐在河岸

清楚辨認每份感受的浮現,流過,然後消逝。




2012年10月30日 星期二

被寵壞的心


幾次禪修的經驗,讓我印證了一點:透過不斷地禪修,可以更了解自己。


這次禪七,發現自己無論精神好壞都會有昏沉的狀況,在小參中請示了院長。院長開示:「你的心會昏沉,是因為覺得無聊,因為心喜歡新奇。而且,你從來沒有被要求,也沒有自我要求過;就算想要求你,也需加些壓力。」對於院長的回答,感到很驚訝,心想:我是一個從來沒有被要求,也沒有自我要求的人嗎?

帶著一團疑雲回到禪堂。

怎麼也想不透──自己是一個從來沒有被要求,也沒有自我要求過的人。在休息時段很認真地回想,自己從小到大,無論在課業、待人處事、工作,乃至各項學習,都只挑自己喜歡的,不喜歡的就找理由逃避,也從不勉強自己的心,去面對不喜歡的人、事、物。再加上成長的環境單純,周遭的人更因為了解我的個性,就算對我有要求,也都因為認為我難以改變而作罷。

出家,是自己人生一個很大的轉變。

因為出家後必須學習或面對一些不喜歡的人、事、物。

在某些時候,我會無由地異常昏沉,本來以為是適應上的問題,但已經過多年,為何依然如此?慢慢地推敲,發現只要是遇到自己不喜歡或不懂,但又不得不去做時,身體的反應就是出現嚴重昏沉。以前一直猜不透真正原因,這回才明白,原來這都是我內心的習性反應。
我的心,就像被寵壞的小孩,非常任性,我從不要求它去面對與學習不喜歡的事情,現在,對它有要求時,任性的心,只要不喜歡就昏沉。

這顆被寵壞的心,究竟該如何與它溝通,已成為我現今用功的課程了。

2012年10月23日 星期二

印順導師傳



導師自云:「我的身體衰老了,而我的心卻永遠不離(佛教)少壯時代佛法的喜悅!」;「願生生世世在這苦難的人間,為人間的正覺之音而獻身!」 印順導師略傳...

2012年10月13日 星期六

法鼓山2012關懷生命獎個人慈悲獎_ 陳榮基醫師

活著,是最好的禮物;善終,是最美的祝福......

偉大的領導者如何激勵行為 Simon Sinek



大部份的人溝通是從外圈到內圈
inspired leaders (舉例: Apple, Martin Luther King, Wright brothers) 則是由內圈到外圈,先談 why, 再談 how 及 what.


2011_06_10_Golden_Circle


從外圈談起, 人們可以理解, 但無法引發行動...
從內圈談起,直接訴諸大腦控制行為的部份,引發行動之後,人們自然會為他們的行為合理化...

Simon Sinek提出了一個「Start With WHY」的黃金圈理論,他指導領導人試著去發現、去讚美及如何建立一個能夠激勵,觸動他人的方法。






2012年10月12日 星期五

求的求不到 避的避不掉



一旅人獨自一人走山路趕路,遇見山鬼。
為了掙脫山鬼,他奮力反擊。他用腳去踹,惡鬼抓住他的腳
他用手去打,惡鬼抓住他的手…最後他用頭去撞惡鬼,惡鬼又抓住了他的頭…
惡鬼雖然制伏了他,仍不免稱讚他:
「你很勇敢,不過你所有的東西都被我抓住了,你還有什麼是沒被我抓住的?」
「有,我的心!你抓住的是我的身,但抓不到我的心,我的心仍可以繼續向前!」 

在課堂裡 在學員寫的價值觀中 

「自由」是最容易被寫到的前三追求選項 

「被約束」則是最容易被寫到的前三逃避選項 

只是令人遺憾的是— 從學員對此兩項的定義中

(如果學了NLP以後 仍是不調整) 

我可以「鐵口直斷」地說

「自由」有如綁在狗尾巴上的幸福,永遠追求不到 

「被約束」有如芒刺在背 坐臥難安 ......

沒有一件事是因外在世界而起
所有的事情都是由內在產生的
他人可能綁縛我的「身」 綁不了我的「心」
而「自由」與「被拘束」與否的所有感覺 皆來自於「心」的界定

全文詳見:守候電子報第六十九期/2011年10月26日
NLP目標設定


2012年10月11日 星期四

一路看山到峨嵋


拿對鑰匙開對門


「人格模式」是NLP最精彩、也最特別的關要處
它將溝通變得有趣、簡單了
各種人格模式各有其「通關密語」
只要熟練了通關密語
那麼 阿基米德的名言:
「給我一根夠長的棍子和一個支點,我就可以單手轉動整個世界」
也只在呎尺之遙了
我嘗試將Ⅰ、Ⅱ、Ⅲ、Ⅳ以及趨利、避害等八種組合
以「如何說服人吃素?」來讓法師們瞭解如何「拿對鑰匙開對門」

A. Ⅰ&趨利→ 吃素絕對可以讓你身體健康
B. Ⅰ&避害→ 吃素一定可以讓你遠離病痛


C. Ⅱ&趨利→ 吃素應該很容易讓你長養慈悲心

D. Ⅱ&避害→ 吃素可以讓你漸漸地少煩少惱、寡欲知足 



E. Ⅲ&趨利→ 吃素多半可以讓你的體質能夠成為鹼性的,不過吃素的初期,

你很容易就會覺得餓(賣缺點來得分)
F. Ⅲ&避害→ 吃素多半可以改變你的酸性體 質,不過,你愛吃的牛排大概要忌口了

G.. Ⅳ&趨利→ 「吃素讓我們可以身體健康、不容易生病」
不過,你一定不信這個,對吧?
H. Ⅳ&避害→ 你一定不會相信「吃素可以讓你遠離癌症」是吧?


另外 趨利型的人喜歡的字眼還包括:

達成目標、追求快樂、結果、成功、尚未成功(不說「失敗」)、得到、

可能、增加、收穫、利益、成就……等



避害型「來電」的字眼包括:

解決問題、遠離痛苦、(簡化)過程、避免失敗、避免失去、必需、減少(麻煩)、降低損失、預防、除去……等


雖然我接觸NLP至今 已屆二十一年

但每每想到NLP將「開門技巧」變得如此容易

仍然覺得兩位大師(John Grinder&Richard Bandler)造福人群 居功厥偉 

無論是「搔到癢處」還是「打到痛處」

總而言之 一定可以讓你「彈無虛發」
當為數不少的企業在這一波全球的「不景氣」中
因行銷、業務的不力 自願或被迫地退出戰場時
這些簡單又科學的NLP訣竅 
卻讓很多NLP學子們將「說服」這門在多數人眼中「很難學到的功夫」

做到「一路看山到峨嵋」的輕鬆愜意!

他山之石


「罩門」的英文是Achilles’ Heel 它來自於一個古希臘的神話故事
驍勇善戰的阿基里斯神(Achilles)降生後,母親用雙手捏著他的腳後跟倒提著將其在冥河 (Acheron)的水中浸泡過,使他有了刀箭不入的體質。但是被母親手指捏著的腳踝卻未能沾到冥河的水,在戰爭 中取得無數次的勝利之後,阿基里斯終於被敵方射中腳踝,一箭而死。“阿基里斯之踝”(Achilles’ Heel)寓示著:使他得到強化的那種因素,同時也造就了他的某些致命弱點。


最近有一個機會 近身地聽聞一位善知識的開示
我意外照見了自己過去在修行時的幾個罩門
我怕熱 因此印度不會是我理想修行地點的首選
我怕髒 因此落後國家也順勢一併刪除
得是智慧明朗、慈眉善目的善知識 我才願意親近
得是水秀山明、遠離憒鬧的阿蘭若 我才願意安住……


修行 是修正錯誤的知見與行為
移位 是移掉他人眼中我的缺點


在罩門之前 我們活得戰戰兢兢 因為深怕事跡敗露
在罩門之前 我們個個都成了
「勇敢」、「正義」、「謹慎」、「守法者」的化身


「罩門」其實是吾人缺點之「最」


對於「缺點」 有時候我們甚至會有意識地「捍衛」它
因為它 讓我們覺得活得像自己
因為它 讓我們常常自我感覺良好


好好端詳「勇敢」與「正義」
在「捨我其誰」的身後 可能暴露的是更想「展現自我」的馬腳
細細品味「謹慎」與「守法」
在「不逾矩」的面前 也許是「別人的事我也不想關心」的露餡


善知識的一席開導 讓我汗顏
原來…
在「冷氣間」的公益課程 不是真正的公益
在「舒服圈」裡的修行 根本連修行的邊都沒有碰到







NLP走到了這裡 似乎與人性最深層的最愛與最怕應該有場對話
NLP說--
在溝通的世界裡 以感受者感受到什麼為大(因此要移位)


人性說--
在「最愛」以下 我都可以割愛
在「最怕」以下 我都可以繳械


但是將最後的一方淨土與樂園保留給自己
總不為過吧?!


真的不為過!


但是當我領悟…


如果不是「一路看山到峨嵋」 我終其一生將很難看到心目中的大山時

我想先停下來聽聽看聖者會怎麼說?
我依稀聽到聖者說:所謂「修行」,不是應該在罩門上修嗎?!
聖者又說:眾生快樂我快樂;眾生離苦我離苦
我因此決定追隨聖者的腳步…

全文詳見:
守候電子報第九十四期/2012年10月10日

2012年9月28日 星期五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時


                                2012年9月2日東北角海邊,影像版權:張君宏先生

鑑真大和尚 完整版




是什麼樣的願力?讓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唐朝鑑真大師,歷經十一載春秋,東渡日本?

公元七四二年,唐玄天寶元年,日僧榮叡與普照等人聞悉鑑真和尚的威名,特地前往揚州大明寺謁見鑑真和尚,並力邀鑑真和尚赴日傳法,鑑真大和尚為東渡弘揚佛法,歷經五次的失敗,其中經歷弟子圓寂、官府阻撓、甚至於雙眼失明等等……,仍然不改其志,將當時鼎盛的中國佛法與中國醫藥、藝術、建築、文學等,經由水路傳往日本。鑑真和尚不僅傳入戒律,以完成日本律宗一派,並且間接影響日本佛教史上兩位宗師的崛起真言的空海上人與天台宗的最澄上人,並因此開展出平安、鎰倉時期日本佛教的鼎盛局面。而在文化的影響上,隨大師東渡所傳入的建築、雕刻、書法、繪畫、醫藥乃至民生日用,都讓大唐文化在日本留下彌足珍貴的的豐富遺產。也就是如此,鑑真和尚更被讚為日本「天平文化的巨人」。本片藉由動畫的呈現,希望能接引大眾瞭解一代宗師的生平。

在這戰亂處處、災難頻傳的二十一世紀,隔著厚厚的歷史簾幕,遙想這位願力無窮的大師,試著貼近大師的心靈,也試著理解大師求法與傳法的殷切,讓我們的心靈得到一帖慰藉與鼓舞的良藥。本片不論人物、背景均詳加考證,結合2D+3D的手法,採用電腦動畫技術,以HDTV規格製作。


2012年9月14日 星期五

REIKI - Singing Bowls Meditation



當人們陷於苦難,說故事可以解憂,回憶往事也可以挽著陷落的心思;宗教儀式可以安定身心,哲學的對談也可以清理思路。許多人文深度的東西鑲嵌在日常的生活倫理、道德、人際關係,乃至我們受苦的身體裡。....人們相遇就有可能觸發關懷,療傷止痛的過程就可能發生,故所謂「療癒」,亦可視為某種「療遇」過程。從人文學領域來理解「受苦」,不僅在於生理疼痛,更涉及各種精神、心靈­的困厄,乃至於人情的苦痛。

一行禪師談內觀法門

講座中,一行禪師不斷提到「正念」的重要;而修習正念,禪師認為最好的方式就是「觀呼吸」,透過觀察呼吸,把身跟心結合在一起,進而覺知自身的狀態。一行禪師同時以「回家­」來形容心念安住的狀態,強調當下就要保持清淨而快樂。

2012年9月11日 星期二

宗教師輔導知能研習班 ---心得報告 / 觀心

正陷入修行瓶頸的我,停滯於茫然中好久了!強烈的懷疑自己現況的未來性。總覺得成天的忙碌,真的是在自利利他嗎?還是,只是在以盲引盲?
我迷失於宗教與信仰之間,只能借助儀式般的功課來自我安慰,就像對鴉片般又愛又恨!很想看清楚內在的恐懼到底是什麼?因為若能化解內在自我的衝突,身心才會安詳。否則拜佛、念佛、誦經、祈福、回向、超渡冤親…種種,也不能掩飾我修行不力又隱隱自責的罪惡感!

雖然用了各種方法填補內在深沉的心虛,然而成長的痛苦,就在於必須放棄想依賴的那部分需求。直到在一次座談會中,拿到【佛教圓通法幢】專為出家眾所開辦的一系列有關助人技巧課程的宣傳簡章。終於鼓起勇氣,報名參加一直以來認為是「外道」的心理學課程。

從參加魏慧珠老師與曾麗娟老師所引導的「有效的人際互動」開始,學習到如何以非宗教師對人的方式,去與人建立關係;如何運用同理心來彼此照見平常的行為模式,與覺察自己受到哪些概念限制。在兩位老師絕對的謙和與尊重下,學員們均感受到,這是一個值得信任的環境,能不受威脅地面對自己的缺點,開放自我。由此短短的六堂課,我赫然發現,原來好發以開示姿態與人互動的「師父病」,是如此的障礙著修行之道!慚愧啊!不過,有了這好的開始,總算是見著了一道引領我走出囹圄的曙光!

接著參加「宗教師輔導知能研習班」,又更進一步的體認到每個人受父母、師長、同儕…、各種生活環境的影響,而發展出對各種事物的抱持態度及看法,深深的影響我們的價值觀。但是,我們常常沒有覺察到它們!例如:要求自己必須堅強的人,可能很難接受他人的無助,也會不自覺的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對方。如果我們害怕或拒絕自身的某部份,就很難瞭解對方相對的部份,因為學習「同理心的理念與技巧」的前提是,能進入自己的內心世界,先同理自己,接納與察覺自身的感受。尤其是自我覺察在過去常扮演哪些家庭角色?有什麼好處?其中的辛苦?以及錯過了些什麼?又是否僭越了大自然的序位法則?

老師常以案例方式解析困境之處理,也常提醒我們,僅僅以閱讀或課堂講授的方法是不夠。這樣,最多是在認知上得到學習而已;必須運用團體動力,透過練習或角色扮演,才能親自去體會活生生的情境。並以互相回饋的方式來協助彼此,有效的認真感受這個世界,喚醒內在的直覺,才能確實地學習到諮商技術,進而成為生活技術。

在老師一步步耐心的引導下,學員們紮下了「心理諮商技巧」的重要概念。再借由分組或輪流扮演求助者與助人者,來體會諮商過程中各自的內心反應,如此更能加強同理心的運用技巧。尤其著重在助人者遣詞用字的力道,並觀察它如何牽動著求助者的反應,每一句都關係著諮商成效的深淺。助人者應盡力客觀,不能預先作任何武斷的認為,必須以真誠一致、無條件積極關懷、同理心…等態度,來促進個案的成長,增進求助者自己的覺察能力、自發性、對自己的信任感,及內心的引導力量。協助當事人回顧自己,從回溯的過程中,再度體會自己的感受,經歷自己的行為,從而發現過去以來不正確或不客觀的了解,或看待事情的角度與方法,更深刻地去探索自我。並引導當事人思考、比較、澄清、發現、了解,原本自己一直是如何看待自己及與環境的關係?使求助者更了解自己、看清自己、給自己建議、計劃並實行,為自己的改變負責。而不再是師父(不自覺地)對信徒「開示」,信徒(敬畏又茫然地)對師父的「諾諾依賴」。

如此,不論是扮演求助者或助人者,皆能從中得到對自我的新認知,不僅更能去體會當事人求助時的心情、感受及困擾。也較不會以自己的立場來分析和評價他人的世界,因為每個人心裡都有脆弱的一部份,渴望被接納及瞭解,害怕不被愛,害怕被不公平的對待,卻習慣以對錯二元的方式來看事情,遇到問題就會追究誰對誰錯。所以,要成為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者及有效的助人者,接納的是當事人的「人」與其「感受」,而不是贊同他的行為。【佛教圓通法幢】為出家眾提供如此一個有系統、架構清楚的助力模式,給我們這些平常必須以「法師」應對信徒的學佛者,學習到另一個在自利利他時,能以不同層面來自覺的方式,讓我們能更穩健地走在菩提道上,不再害怕那「宗教師」頭銜光環背後的隱憂。而且讓我更能坦蕩蕩的面對自己,接納與承認自己仍有不足的陰影面,勇敢地承認且接納任何情緒,讓我在突破我執的歷程中,更進一步。

感恩【佛教圓通法幢】的全體老師和志工們,睿智的慈悲付出,挽救我日益虛弱的自信,重拾舊日的初心願行!

(《海潮音》第九十三卷第八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