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日 星期二

那一彎新月,提醒我:看好初發心




那一彎新月,提醒我:看好初發心

那一年,中秋夜過後,我割愛辭親,追隨佛陀,踏上追尋真理的道路。那夜抵達寺院時,山腳下,附近野狗狂吠著,一輪皓月當空。月光把我的影子拉得長長的,就在夜風月影的照拂下,我走向了人生另一個重要的旅程。

我在寺院裡住了下來,以便熟悉出家生活。每晚晚課後,我總喜歡坐大殿前的石階上,憑眺對面山谷的點點燈火。每一盞燈都是一個溫暖的家,我想起山下的親人與友朋,思考著自己的決定……

那晚,如同往常般,我凝望著山谷間的燈火沉思。不知何時,一位法師挨著我身旁坐下,關心地問我,在想什麼?我搖頭,無言以對。她陪著我默默坐了許久後,說:「你看!這荒山明月多美啊!誰還會想回到滾滾紅塵呢?」

順著她所指的方向,我抬頭望去,看到了遠方山巔上一輪初升的明月,那清澈柔和的月光如此皎潔、無瑕,照亮了群山彎曲有致的稜線,也照亮了我內心黑暗不安的幽谷。

剎那間,我恍然大悟。明月般的清淨光明、圓滿清涼,不就是我想追求的生命境界嗎?經典說:「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為了多劫願,浩蕩赴前程」,我還猶豫什麼呢?

十六年了,我依然記得,那年的月光,以及月光下立下誓願的自己。

後來閱讀大乘經典,方才明白:圓滿的明月,象徵佛、菩薩清淨覺照的智慧;而新月則代表菩薩的初發(菩提)心。

《寶積經》中,佛陀以十九個譬喻讚歎菩薩的功德,其中以「新月」比喻菩薩的初發心:「譬如月初生時,光明形色日日增長。菩薩淨心亦復如是,一切善法日日增長。」

不同於中國人崇尚滿月,印度人更是讚歎新月,佛陀便以月光從新月漸增到滿月,說明菩薩初發心到成佛的過程,而與淨心(菩提心)相應的一切善法,也將在日復一日的修學中不斷增長,直至功德圓滿。

《大乘莊嚴經論》以廿二個譬喻說明菩提心的殊勝,其中也同樣以「新月」譬喻菩薩的初發心:「譬如新月,漸增圓明;菩提心亦如是,與勤相應,於一切善法漸漸增長故。」

菩薩初發心,就像新月,黑暗的部分多於光亮,猶如惡法仍多於善法,因此必須不斷地努力精進,才能使善法的心光慢慢顯發,終致成就光明圓滿的智慧。

這樣的初發心,是行者修行過程中,能貫徹始終的最大動力。大乘佛法特別強調菩薩的初發心。經典中,佛陀一再告訴比丘,要「愛敬新月」──愛敬菩薩甚於如來,因為如果沒有菩薩的初發心,就不可能圓成佛果。

例如,《寶積經》中佛陀告訴迦葉尊者:「譬如月初生時,眾人愛敬踰於滿月。如是迦葉,信我語者,愛敬菩薩過於如來。所以者何?由諸菩薩生如來故。」

佛陀將滿月比喻成佛,新月則是菩薩,強調初發心菩薩是多麼珍貴,值得人天景仰。

古德說:「不忘初心,成佛有餘」,如果我們能時時提起初發的勇猛道心,不斷地調伏煩惱,淨化身、口、意三業,並慈悲一切眾生,那麼,成佛可說是水到渠成,並非遙不可及的夢想。

只是,我們常常一遇到逆境,就忘了自己的初發心,以至於中途退轉,難怪從古至今,修行者如過江之鯽,成就者卻似鳳毛麟角啊!

天邊,雲破月出,一彎新月初現。眼前的平原新月,讓我回憶起那年的荒山明月,也提醒自己要恆持善法、精進不懈,看好那份初發心。

經論小檔案

˙《寶積經》:「寶」是「稀有」,「積」則是「眾多」的意思,是指由於正法珍寶的無邊積集,顯出菩薩體證正法的高超。全經宣說菩薩修習大乘行,應具備何種心態,又應避免哪些過失,可說是一部菩薩的「教戰手冊」。



˙《大乘莊嚴經論》:是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重要典籍。此派創始並發展唯識思想,主張「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與宣揚「緣起性空」的中觀派,並列為大乘佛教的兩大學派。該論是了解初期唯識思想的重要文獻。


~《和佛陀談天說地》頁74~78


  • 作者:釋見介
  • 繪者:釋見澈
  • 出版社:野人
  • 出版日期:2013/08/1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