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8日 星期五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時


                                2012年9月2日東北角海邊,影像版權:張君宏先生

鑑真大和尚 完整版




是什麼樣的願力?讓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唐朝鑑真大師,歷經十一載春秋,東渡日本?

公元七四二年,唐玄天寶元年,日僧榮叡與普照等人聞悉鑑真和尚的威名,特地前往揚州大明寺謁見鑑真和尚,並力邀鑑真和尚赴日傳法,鑑真大和尚為東渡弘揚佛法,歷經五次的失敗,其中經歷弟子圓寂、官府阻撓、甚至於雙眼失明等等……,仍然不改其志,將當時鼎盛的中國佛法與中國醫藥、藝術、建築、文學等,經由水路傳往日本。鑑真和尚不僅傳入戒律,以完成日本律宗一派,並且間接影響日本佛教史上兩位宗師的崛起真言的空海上人與天台宗的最澄上人,並因此開展出平安、鎰倉時期日本佛教的鼎盛局面。而在文化的影響上,隨大師東渡所傳入的建築、雕刻、書法、繪畫、醫藥乃至民生日用,都讓大唐文化在日本留下彌足珍貴的的豐富遺產。也就是如此,鑑真和尚更被讚為日本「天平文化的巨人」。本片藉由動畫的呈現,希望能接引大眾瞭解一代宗師的生平。

在這戰亂處處、災難頻傳的二十一世紀,隔著厚厚的歷史簾幕,遙想這位願力無窮的大師,試著貼近大師的心靈,也試著理解大師求法與傳法的殷切,讓我們的心靈得到一帖慰藉與鼓舞的良藥。本片不論人物、背景均詳加考證,結合2D+3D的手法,採用電腦動畫技術,以HDTV規格製作。


2012年9月14日 星期五

REIKI - Singing Bowls Meditation



當人們陷於苦難,說故事可以解憂,回憶往事也可以挽著陷落的心思;宗教儀式可以安定身心,哲學的對談也可以清理思路。許多人文深度的東西鑲嵌在日常的生活倫理、道德、人際關係,乃至我們受苦的身體裡。....人們相遇就有可能觸發關懷,療傷止痛的過程就可能發生,故所謂「療癒」,亦可視為某種「療遇」過程。從人文學領域來理解「受苦」,不僅在於生理疼痛,更涉及各種精神、心靈­的困厄,乃至於人情的苦痛。

一行禪師談內觀法門

講座中,一行禪師不斷提到「正念」的重要;而修習正念,禪師認為最好的方式就是「觀呼吸」,透過觀察呼吸,把身跟心結合在一起,進而覺知自身的狀態。一行禪師同時以「回家­」來形容心念安住的狀態,強調當下就要保持清淨而快樂。

2012年9月11日 星期二

宗教師輔導知能研習班 ---心得報告 / 觀心

正陷入修行瓶頸的我,停滯於茫然中好久了!強烈的懷疑自己現況的未來性。總覺得成天的忙碌,真的是在自利利他嗎?還是,只是在以盲引盲?
我迷失於宗教與信仰之間,只能借助儀式般的功課來自我安慰,就像對鴉片般又愛又恨!很想看清楚內在的恐懼到底是什麼?因為若能化解內在自我的衝突,身心才會安詳。否則拜佛、念佛、誦經、祈福、回向、超渡冤親…種種,也不能掩飾我修行不力又隱隱自責的罪惡感!

雖然用了各種方法填補內在深沉的心虛,然而成長的痛苦,就在於必須放棄想依賴的那部分需求。直到在一次座談會中,拿到【佛教圓通法幢】專為出家眾所開辦的一系列有關助人技巧課程的宣傳簡章。終於鼓起勇氣,報名參加一直以來認為是「外道」的心理學課程。

從參加魏慧珠老師與曾麗娟老師所引導的「有效的人際互動」開始,學習到如何以非宗教師對人的方式,去與人建立關係;如何運用同理心來彼此照見平常的行為模式,與覺察自己受到哪些概念限制。在兩位老師絕對的謙和與尊重下,學員們均感受到,這是一個值得信任的環境,能不受威脅地面對自己的缺點,開放自我。由此短短的六堂課,我赫然發現,原來好發以開示姿態與人互動的「師父病」,是如此的障礙著修行之道!慚愧啊!不過,有了這好的開始,總算是見著了一道引領我走出囹圄的曙光!

接著參加「宗教師輔導知能研習班」,又更進一步的體認到每個人受父母、師長、同儕…、各種生活環境的影響,而發展出對各種事物的抱持態度及看法,深深的影響我們的價值觀。但是,我們常常沒有覺察到它們!例如:要求自己必須堅強的人,可能很難接受他人的無助,也會不自覺的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對方。如果我們害怕或拒絕自身的某部份,就很難瞭解對方相對的部份,因為學習「同理心的理念與技巧」的前提是,能進入自己的內心世界,先同理自己,接納與察覺自身的感受。尤其是自我覺察在過去常扮演哪些家庭角色?有什麼好處?其中的辛苦?以及錯過了些什麼?又是否僭越了大自然的序位法則?

老師常以案例方式解析困境之處理,也常提醒我們,僅僅以閱讀或課堂講授的方法是不夠。這樣,最多是在認知上得到學習而已;必須運用團體動力,透過練習或角色扮演,才能親自去體會活生生的情境。並以互相回饋的方式來協助彼此,有效的認真感受這個世界,喚醒內在的直覺,才能確實地學習到諮商技術,進而成為生活技術。

在老師一步步耐心的引導下,學員們紮下了「心理諮商技巧」的重要概念。再借由分組或輪流扮演求助者與助人者,來體會諮商過程中各自的內心反應,如此更能加強同理心的運用技巧。尤其著重在助人者遣詞用字的力道,並觀察它如何牽動著求助者的反應,每一句都關係著諮商成效的深淺。助人者應盡力客觀,不能預先作任何武斷的認為,必須以真誠一致、無條件積極關懷、同理心…等態度,來促進個案的成長,增進求助者自己的覺察能力、自發性、對自己的信任感,及內心的引導力量。協助當事人回顧自己,從回溯的過程中,再度體會自己的感受,經歷自己的行為,從而發現過去以來不正確或不客觀的了解,或看待事情的角度與方法,更深刻地去探索自我。並引導當事人思考、比較、澄清、發現、了解,原本自己一直是如何看待自己及與環境的關係?使求助者更了解自己、看清自己、給自己建議、計劃並實行,為自己的改變負責。而不再是師父(不自覺地)對信徒「開示」,信徒(敬畏又茫然地)對師父的「諾諾依賴」。

如此,不論是扮演求助者或助人者,皆能從中得到對自我的新認知,不僅更能去體會當事人求助時的心情、感受及困擾。也較不會以自己的立場來分析和評價他人的世界,因為每個人心裡都有脆弱的一部份,渴望被接納及瞭解,害怕不被愛,害怕被不公平的對待,卻習慣以對錯二元的方式來看事情,遇到問題就會追究誰對誰錯。所以,要成為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者及有效的助人者,接納的是當事人的「人」與其「感受」,而不是贊同他的行為。【佛教圓通法幢】為出家眾提供如此一個有系統、架構清楚的助力模式,給我們這些平常必須以「法師」應對信徒的學佛者,學習到另一個在自利利他時,能以不同層面來自覺的方式,讓我們能更穩健地走在菩提道上,不再害怕那「宗教師」頭銜光環背後的隱憂。而且讓我更能坦蕩蕩的面對自己,接納與承認自己仍有不足的陰影面,勇敢地承認且接納任何情緒,讓我在突破我執的歷程中,更進一步。

感恩【佛教圓通法幢】的全體老師和志工們,睿智的慈悲付出,挽救我日益虛弱的自信,重拾舊日的初心願行!

(《海潮音》第九十三卷第八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