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陷入修行瓶頸的我,停滯於茫然中好久了!強烈的懷疑自己現況的未來性。總覺得成天的忙碌,真的是在自利利他嗎?還是,只是在以盲引盲?
我迷失於宗教與信仰之間,只能借助儀式般的功課來自我安慰,就像對鴉片般又愛又恨!很想看清楚內在的恐懼到底是什麼?因為若能化解內在自我的衝突,身心才會安詳。否則拜佛、念佛、誦經、祈福、回向、超渡冤親…種種,也不能掩飾我修行不力又隱隱自責的罪惡感!
雖然用了各種方法填補內在深沉的心虛,然而成長的痛苦,就在於必須放棄想依賴的那部分需求。直到在一次座談會中,拿到【佛教圓通法幢】專為出家眾所開辦的一系列有關助人技巧課程的宣傳簡章。終於鼓起勇氣,報名參加一直以來認為是「外道」的心理學課程。
從參加魏慧珠老師與曾麗娟老師所引導的「有效的人際互動」開始,學習到如何以非宗教師對人的方式,去與人建立關係;如何運用同理心來彼此照見平常的行為模式,與覺察自己受到哪些概念限制。在兩位老師絕對的謙和與尊重下,學員們均感受到,這是一個值得信任的環境,能不受威脅地面對自己的缺點,開放自我。由此短短的六堂課,我赫然發現,原來好發以開示姿態與人互動的「師父病」,是如此的障礙著修行之道!慚愧啊!不過,有了這好的開始,總算是見著了一道引領我走出囹圄的曙光!
接著參加「宗教師輔導知能研習班」,又更進一步的體認到每個人受父母、師長、同儕…、各種生活環境的影響,而發展出對各種事物的抱持態度及看法,深深的影響我們的價值觀。但是,我們常常沒有覺察到它們!例如:要求自己必須堅強的人,可能很難接受他人的無助,也會不自覺的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對方。如果我們害怕或拒絕自身的某部份,就很難瞭解對方相對的部份,因為學習「同理心的理念與技巧」的前提是,能進入自己的內心世界,先同理自己,接納與察覺自身的感受。尤其是自我覺察在過去常扮演哪些家庭角色?有什麼好處?其中的辛苦?以及錯過了些什麼?又是否僭越了大自然的序位法則?
老師常以案例方式解析困境之處理,也常提醒我們,僅僅以閱讀或課堂講授的方法是不夠。這樣,最多是在認知上得到學習而已;必須運用團體動力,透過練習或角色扮演,才能親自去體會活生生的情境。並以互相回饋的方式來協助彼此,有效的認真感受這個世界,喚醒內在的直覺,才能確實地學習到諮商技術,進而成為生活技術。
在老師一步步耐心的引導下,學員們紮下了「心理諮商技巧」的重要概念。再借由分組或輪流扮演求助者與助人者,來體會諮商過程中各自的內心反應,如此更能加強同理心的運用技巧。尤其著重在助人者遣詞用字的力道,並觀察它如何牽動著求助者的反應,每一句都關係著諮商成效的深淺。助人者應盡力客觀,不能預先作任何武斷的認為,必須以真誠一致、無條件積極關懷、同理心…等態度,來促進個案的成長,增進求助者自己的覺察能力、自發性、對自己的信任感,及內心的引導力量。協助當事人回顧自己,從回溯的過程中,再度體會自己的感受,經歷自己的行為,從而發現過去以來不正確或不客觀的了解,或看待事情的角度與方法,更深刻地去探索自我。並引導當事人思考、比較、澄清、發現、了解,原本自己一直是如何看待自己及與環境的關係?使求助者更了解自己、看清自己、給自己建議、計劃並實行,為自己的改變負責。而不再是師父(不自覺地)對信徒「開示」,信徒(敬畏又茫然地)對師父的「諾諾依賴」。
如此,不論是扮演求助者或助人者,皆能從中得到對自我的新認知,不僅更能去體會當事人求助時的心情、感受及困擾。也較不會以自己的立場來分析和評價他人的世界,因為每個人心裡都有脆弱的一部份,渴望被接納及瞭解,害怕不被愛,害怕被不公平的對待,卻習慣以對錯二元的方式來看事情,遇到問題就會追究誰對誰錯。所以,要成為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者及有效的助人者,接納的是當事人的「人」與其「感受」,而不是贊同他的行為。【佛教圓通法幢】為出家眾提供如此一個有系統、架構清楚的助力模式,給我們這些平常必須以「法師」應對信徒的學佛者,學習到另一個在自利利他時,能以不同層面來自覺的方式,讓我們能更穩健地走在菩提道上,不再害怕那「宗教師」頭銜光環背後的隱憂。而且讓我更能坦蕩蕩的面對自己,接納與承認自己仍有不足的陰影面,勇敢地承認且接納任何情緒,讓我在突破我執的歷程中,更進一步。
感恩【佛教圓通法幢】的全體老師和志工們,睿智的慈悲付出,挽救我日益虛弱的自信,重拾舊日的初心願行!
我迷失於宗教與信仰之間,只能借助儀式般的功課來自我安慰,就像對鴉片般又愛又恨!很想看清楚內在的恐懼到底是什麼?因為若能化解內在自我的衝突,身心才會安詳。否則拜佛、念佛、誦經、祈福、回向、超渡冤親…種種,也不能掩飾我修行不力又隱隱自責的罪惡感!
雖然用了各種方法填補內在深沉的心虛,然而成長的痛苦,就在於必須放棄想依賴的那部分需求。直到在一次座談會中,拿到【佛教圓通法幢】專為出家眾所開辦的一系列有關助人技巧課程的宣傳簡章。終於鼓起勇氣,報名參加一直以來認為是「外道」的心理學課程。
從參加魏慧珠老師與曾麗娟老師所引導的「有效的人際互動」開始,學習到如何以非宗教師對人的方式,去與人建立關係;如何運用同理心來彼此照見平常的行為模式,與覺察自己受到哪些概念限制。在兩位老師絕對的謙和與尊重下,學員們均感受到,這是一個值得信任的環境,能不受威脅地面對自己的缺點,開放自我。由此短短的六堂課,我赫然發現,原來好發以開示姿態與人互動的「師父病」,是如此的障礙著修行之道!慚愧啊!不過,有了這好的開始,總算是見著了一道引領我走出囹圄的曙光!
接著參加「宗教師輔導知能研習班」,又更進一步的體認到每個人受父母、師長、同儕…、各種生活環境的影響,而發展出對各種事物的抱持態度及看法,深深的影響我們的價值觀。但是,我們常常沒有覺察到它們!例如:要求自己必須堅強的人,可能很難接受他人的無助,也會不自覺的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對方。如果我們害怕或拒絕自身的某部份,就很難瞭解對方相對的部份,因為學習「同理心的理念與技巧」的前提是,能進入自己的內心世界,先同理自己,接納與察覺自身的感受。尤其是自我覺察在過去常扮演哪些家庭角色?有什麼好處?其中的辛苦?以及錯過了些什麼?又是否僭越了大自然的序位法則?
老師常以案例方式解析困境之處理,也常提醒我們,僅僅以閱讀或課堂講授的方法是不夠。這樣,最多是在認知上得到學習而已;必須運用團體動力,透過練習或角色扮演,才能親自去體會活生生的情境。並以互相回饋的方式來協助彼此,有效的認真感受這個世界,喚醒內在的直覺,才能確實地學習到諮商技術,進而成為生活技術。
在老師一步步耐心的引導下,學員們紮下了「心理諮商技巧」的重要概念。再借由分組或輪流扮演求助者與助人者,來體會諮商過程中各自的內心反應,如此更能加強同理心的運用技巧。尤其著重在助人者遣詞用字的力道,並觀察它如何牽動著求助者的反應,每一句都關係著諮商成效的深淺。助人者應盡力客觀,不能預先作任何武斷的認為,必須以真誠一致、無條件積極關懷、同理心…等態度,來促進個案的成長,增進求助者自己的覺察能力、自發性、對自己的信任感,及內心的引導力量。協助當事人回顧自己,從回溯的過程中,再度體會自己的感受,經歷自己的行為,從而發現過去以來不正確或不客觀的了解,或看待事情的角度與方法,更深刻地去探索自我。並引導當事人思考、比較、澄清、發現、了解,原本自己一直是如何看待自己及與環境的關係?使求助者更了解自己、看清自己、給自己建議、計劃並實行,為自己的改變負責。而不再是師父(不自覺地)對信徒「開示」,信徒(敬畏又茫然地)對師父的「諾諾依賴」。
如此,不論是扮演求助者或助人者,皆能從中得到對自我的新認知,不僅更能去體會當事人求助時的心情、感受及困擾。也較不會以自己的立場來分析和評價他人的世界,因為每個人心裡都有脆弱的一部份,渴望被接納及瞭解,害怕不被愛,害怕被不公平的對待,卻習慣以對錯二元的方式來看事情,遇到問題就會追究誰對誰錯。所以,要成為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者及有效的助人者,接納的是當事人的「人」與其「感受」,而不是贊同他的行為。【佛教圓通法幢】為出家眾提供如此一個有系統、架構清楚的助力模式,給我們這些平常必須以「法師」應對信徒的學佛者,學習到另一個在自利利他時,能以不同層面來自覺的方式,讓我們能更穩健地走在菩提道上,不再害怕那「宗教師」頭銜光環背後的隱憂。而且讓我更能坦蕩蕩的面對自己,接納與承認自己仍有不足的陰影面,勇敢地承認且接納任何情緒,讓我在突破我執的歷程中,更進一步。
感恩【佛教圓通法幢】的全體老師和志工們,睿智的慈悲付出,挽救我日益虛弱的自信,重拾舊日的初心願行!
(《海潮音》第九十三卷第八期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