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莫念過去,亦勿願未來;
過去事已滅,未來復未至。
現在所有法,彼亦當為思:
念無有堅強,慧者覺如是。
為作聖人行,孰知愁於死!
我要不會彼,大苦災患終。
如是行精進,晝夜無懈怠。
是故常當說,跋地羅帝偈。
在阿含經中,佛陀為弟子們誦唸「跋地羅帝偈」,意為「賢善一夜」——在日夜中皆維持如此的狀態。此偈內容主要是提醒我們:不要以欲貪相應心把握過去,不要以願求心期待未來,當前亦是無常變遷的,應善護其心。這正是《金剛經》所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首偈提醒我們:凡夫的心念總與欲貪相應,渴求的事物希望到手,得到以後,害怕失去而緊抓不放;對於過去與未來,經常在懷舊、期待中擺盪,尋求滿足與快樂,如此的循環必將帶來憂悲惱苦。平時應學習在面對境界時,清楚了知自己的種種念頭,不與欲貪相應,不捕捉虛幻的快樂,透過自我覺察,了知當下的身心狀態,不只了知身心現況(「活在當下」),還要了知這樣的現況是好與不好、善與不善,所言所行時與非時(是否在恰當時間點,恰到好處地言所當言,行所當行)。
「跋地羅帝偈」云:有了這樣清晰的覺察力,就是讓自己安然面臨死亡而沒有災患的好方法。因此,「活在當下」四個字是有模糊地帶的,光知道是不夠的,那麼應該以怎樣的活法?當下應以「正念、正知」安住其心並降伏其心,當「正念、正知」的力道升起,才能在當下做到恰到好處,生活才能夠「賢善一夜」。
也許各位會困惑:這樣難道還會有人生的動力嗎?
原來,面對人生的態度,可以分為三等人:
第三等人:對於過去與未來沒有願景、希望,也不把握人生來做有意義的事情,生命毫無動力,「哀莫大於心死」,像一灘提不起來的爛泥,虛度人生。
第二等人:對於過去記取教訓(以史為鑑),對於未來充滿希望與幹勁(認為「明天會更好」),雖然與欲貪相應,但至少還是善法欲,以當前的努力,來尋求自己身心的安定、家人的幸福。
第一等人:同樣對於過去記取教訓,對於未來充滿希望與幹勁,但所盤算的不是以「我」為中心而擴及「我所」(家人),不以這樣的欲心,來捕捉過去與期願未來,而是將利己的欲心轉化為利他的慈心,而得法喜之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