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4日 星期一

山色無非清淨身

  

 
●  山只是山
        我生長於嘉南平原,生活中觸目所及是一片片的稻田。對於山的印象,是來自圖畫,畫中的太陽總在兩山之間升起,看來充滿希望。另外,夏天曬稻穀時,最怕午後令人措手不及的西北雨,大人們總在天色有些不穩定時,跑到大馬路上,遙望天邊,他們說:如果山的那邊天色是一片烏黑,表示雨很快就下到村裏,要趕快將稻穀收好。大人們的預測可比氣象局,雨總在大夥手忙腳亂或剛收好稻穀時,忽焉大降。原來山色的變化還可預測是否下雨,真是神奇!
        第一次接觸山,是在國中時到華山露營,營火晚會後,望著滿天的星斗,發覺天空中的星星好多又好大,原來山離天空比較近!後來又參加了深山健行,走在山路上,四周的蟬鳴與風聲此起彼落,一座座的高山矗立在眼前,剛開始被巍巍的山所震撼,仰頭望著山前進,但後來體力不堪負荷,不知不覺垂下頭望著地面走,只偶爾抬頭瞧一眼,看看目的地到了沒?入社會工作時,亦常常與一群人上山遊玩,是對山情有獨鍾嗎?不,記憶中的山裏景色早已模糊,只記得迂迴無止盡的山路,對會暈車的我,是一大折騰,不知為何自己仍樂此不疲。


●  山裏人
        工作幾年後,偶然機緣接觸佛教,這是我人生的轉捩點。學佛初期,有回與法師們至大陸峨嵋山,剛學佛的我並非抱著朝聖的心,因此千年古剎,在我眼裡只是古老、破舊、潮濕、霉味、詭異、俗氣的建築物;而崎嶇的山路,就像武俠片中的場景,可惜我沒有輕功,無法一躍就躍上山頂,只得沿著看似無盡頭的石階,一步步地走。
        其實不走也可以,有「滑竿」可以代步,「滑竿」是什麼?在當地,山裏人將兩根竹竿的中間綁上一張椅子,客人可以坐在上面,前後各一人抬著登山的交通工具。起初大夥不肯坐,但滑竿工人一路跟著,最後法師請大家都坐一段路。我心裡暗想,我又瘦又小,抬到我的人真是幸運,有些客人又壯又胖,滑竿工人大多瘦瘦的,看著他們吃力地抬著走在崎嶇的山路上,真有些於心不忍。坐在滑竿上面雖不用費力爬山,但卻很恐怖的,真怕一閃身即掉入萬丈深壑中。好不容易到了落腳之地,下了滑竿,我給滑竿工人兩倍的價錢,想不到他們不存感謝之心,反而要求再給更多。回想一路上一再被欺騙、敲詐,當時對這些山裏人很生氣,覺得他們既可憐又可惡。

●  陰影的山
        學佛一段時間後,有一因緣至某山上讀書,那座山真是美,好山好水好人,有如世外桃源,但幸福的日子並不長久,一連串的人事變化,縱使山水依舊在,但人事已非的傷感,令人無法排解。
        回想初學佛時,有任何的煩惱,總能在寺院法師的開示中消除,寺院與法師是我煩惱的避難所與開導者,但如今我已身在其中,當我再起煩惱時,已無處可去,只能在佛前默問慈悲的佛菩薩,我該如何?原本清涼的山風,現在顯得好淒涼,而美麗的山嵐,又溼又冷,敬愛的師長,令人傷心害怕,我該何去何從?佛菩薩無語,最後我離開了那座山,它成了我內心的陰影,有一段日子,甚至不願意提起那座曾駐足的山。

●  寂寞的山
        或許與山結下不解之緣,下山後不到一年的時間,我決定在北投的山上出家,媽媽在我出家前一天黃昏到山上,準備參加我的剃度典禮,事後她提起當時的心情——她的女兒怎麼會選擇來這「荒郊野外」出家?其實常住在半山腰,並非荒郊野外,但依山而建,出入不是那麼方便,雖然整座山幾乎皆是寺院、道觀、宮廟,但清修居多,平常甚少閒雜往來,我的常住,人眾與信眾都少,山居生活寂靜,偶爾聽見人聲,但見不到人影,真所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剛出家時,有許多不適應,親近的師長與家人遠在南部,困惑憂苦生起時,我會騎著機車,人生地不熟,只能往山上直騎,一路上騎騎停停,直到心情平穩,山對我來講,竟是那麼地寂寞。我不想住山,想到僧團學習,想去佛學院讀書,於是暫時揮別常住,獨自負笈南下到佛學院就讀,離開此座寂寞的山。

●  見山是山
        去年佛學院畢業,五年的學院生活告一段落,決定回北投常住服務。常住的山色與人事依舊,但我的心與初出家時已不同,經過這五年佛學院的學習、掙扎,我接納了常住的山,不再排斥,於是第一次看到山的美與豐富。春天來時,山路上兩旁的櫻花陸續綻放,有桃紅、粉紅、純白,有單瓣、複瓣、大朵、小朵,爭奇鬥豔;還有台灣二葉松也萌芽,整棵樹像點上了上百支蠟燭;楓香長出新葉,一片嫩綠;樟樹換上新葉,一片翠綠;杜鵑花則怒放成一片花海;茶花美得讓人驚豔;再加上各式各樣的野花點綴其間,每天都有不同的生長變化,讓人驚奇讚歎大自然的美,另外在花草樹木間,穿梭著各種鳥兒、蝴蝶、昆蟲、松鼠、流浪狗,好不熱鬧!
        每天循著山路散步,總被山的美、生命力與豐富所感動,為什麼山這麼美與豐富?原來山包容一切,不會只要櫻花、不要樟樹;只要杜鵑、不要野花。山也歡迎各種鳥兒、昆蟲、動物,山中的動植物輪流登場、互相輝映,也因此成就山的多采多姿與豐富的生命力。

●  向山學習
        山的包容成就它的多采多姿與豐富的生命力。反觀自己,外表隨和其實隱藏著強烈的分別心與好惡分明的個性,生命中太多的事物被我所排斥,不接受生命中的缺憾、不完美,總希望事事皆有圓滿的結局。這就是為什麼對於我所喜愛的不能兼得時,一定得放棄一樣的矛盾與痛苦常伴隨著我。這樣的個性造就了我的思想、人生,甚至外相,顯得單調貧乏與單薄,只因我的排斥與不肯接納啊!
        記得畢業前曾向院長請法,透露自己對未來的不安,院長開示了我,畢業後需要學習的東西還非常多,不要排斥,如果預先心存排斥,那連學習的機會都沒有。院長的一席話,我謹記於心,如今山無言說法,更激勵我學習,學習包容與接納,讓自己的思想開拓、人生更為豐富,能成為一座人間的靠山。


轉貼自《青松萌芽》第十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