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在現任理事長的支持與鼓勵下,一群曾在中華佛教青年會共同學習過的法師與居士們組成「生命導航」志工團隊,正式投入某女子戒治所的團體輔導與個案認輔。經過九個多月的共事合作,團隊成員不僅是同願同行志願參與,更在輔導過程,深刻體驗到助人的艱巨與修行的使命。
還未正式啟動監所團體輔導前,我們對毒品認知有限,監所收容人的處遇方式也不甚了解,就只是一股熱誠想要投入志願服務與助人工作。這股勇氣與力量,緣於我們相信修行的目的,在不斷淨化的過程,除了覺照自己的身與心,要更調柔、專注、敏銳、覺察的同時,也希望能運用這樣的能力去利益眾生,在團體亙動中真實面對內在心靈的癥結,以健康且務實的方式回應人生的困局,並且學習對等的人際關係。
依現行法規對於毒品施用者所採取之處遇方式是把他們當作病人,而非犯人,戒治之處遇分三階段執行:調適期、心理輔導期及社會適應期,戒治之期間八個多月至多一年。戒治重點在協助受戒治人戒除對毒品之心理依賴並能重建受戒治人之人際關係及解決問題能力,復歸社會。
經過我們這段時間的參與了解,同學們普遍來自弱勢家庭,學業中輟者居多,她們之間不乏年輕的臉孔。而一般人在遭遇困難或情緒不佳時,常感到害怕、無助或失望,我們在輔導陪伴過程中,透過小組分享,由於彼此的交流與亙動,她們終於發現「同是天涯淪落人」時,個體的孤單感降低,產生了「我們」的感覺,這種共同的感受,本身就具有療癒性,消極的情緒減除了,自卑、自責也減低了,防衛也不再那麼需要了。同學紛紛表示課程的安排帶給她們很大的助益,當一個人感受被愛、被支持時,改變的意念和動機就會增強。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以正念、接納的陪伴方式,同理傾聽不去評斷每位同學的生命歷程,不僅能落實佛陀的教導,將經典的義理融入人際亙動,建立信任關係,探索全面向的自己成為情緒的主人,在這樣的團體情境中,同學們學習到的方法才有可能轉換到日常生活中。
但也不可諱言的,任何研究都指出「家庭」對更生人終止再犯的重要性,在監所內的任何教化工作,在同學停戒出監後,如不能適時得到家庭成員的支持與接納,或是家庭與社會的支持系統依舊薄弱,其再犯的可能性仍是居高不下,尤其藥癮患者,癮頭的難耐、朋友的誘惑與藥頭的不放棄,也都是再次復發的主要原因。
佛法本就蘊含著「療育」的元素,佛有「大醫王」之稱,對世間種種的「苦相」傾注關懷,止息人世間的憂悲苦惱。中華佛教青年會多年前已編輯一套《融攝般若海》的輔導教材,內容涵蓋:「自我認識」、「情緒管理」、「減壓技巧」、「人際關係」、「發現學習」、「歡喜環保」、「生涯規劃」、「善用智慧」、「尊重生命」及「美夢成真」…等系列對「身心」及「行為」有實際助益的教案。
團隊從事輔導與教化的法師們,都有一共同心願,希望能真正將佛法落實在生活中,透過團體輔導「慈心共振,照亮黑暗」,在她們艱難困頓之際,適時的給予關愛與協助,在慈愛與重整中走出黑暗的人生,邁向光明大道!
~2014年1月5日中佛青月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