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7日 星期四

穿越抑鬱的正念之道(TED x UTSC)(含字幕)


正念認知治療結合認知治療與正念的練習,以正念、慈悲的態度來試著紓緩憂鬱症狀的惡化。對於心智模式為何常使我們陷入憂鬱,也做了很清楚的解釋。

2016年11月14日 星期一

正知的五個步驟


正念可以察覺不良情緒,正知可以管理不良情緒。

然而,正知是甚麼?正知是有智慧的徹知,是循序漸進的過程,由五個步驟組成。

第一,禪修者必須覺察自己身上正在發生甚麼。他必須注意到並謹慎對待生起的感受,以及由此而來的惡--貪愛、嗔恨和愚癡。

第二,這種覺察必須令他時時刻刻都能安住,並使他生起一種特別的覺知。

第三,這種覺知必須發展到,對感受僅做純粹觀察並能徹底明瞭的程度。感受不再在身心留下印記。

第四,一旦達到這種狀態,禪修者必須學習安住在那種高度、持續的覺知,此時,禪修者對一切都不再執著。事實上,已沒甚麼好讓他執著的。這不僅是知識上的理解(我們大多數人僅能如此),而是親證到無所執著的狀態。

第五,藉由安住在此無所執著的狀態一段長時間,禪修者體驗到經驗(感受)的止息。


這五個步驟如能穩當地、有意識和有信心地實行,可教導禪修者從體驗到的感受中出離。因此,他不讓感受在身心上留下印記,並不被感受的一切後果所影響。

~摘自《感受與正知的重要性研討會論文集》

2016年10月19日 星期三

禪修的現實利益


國內的密集禪修活動在近幾年是越來越多,而且幾乎次次爆滿,這反映了廣大信眾佛法修學的層次得到提高。就在座的各位賢友來說,顯然都有禪修的熱情,而且來時一般會有種種期盼。古人常說,剋期求證。在座的有人可能希望在這七天密集禪修中努力證得禪定,然後長期入定、不食人間煙火,為人類節省糧食;或者開開天眼見見佛菩薩、看看鬼神,來開擴一下自己的世界觀;或者禪七結束時證得神足通直接飛回去,以後就過著雲里來霧裡去的神仙日子;或者證個果位乃至見性成佛,然後去度盡一切眾生、實現人間凈土、解放全人類。當然,這些希望本身是好的,我們也期待這樣的聖者越來越多。但是,對於根性一般的多數人來說,不切實際的目標會給自己帶來焦慮、抑鬱、懊惱、挫敗感、失望、麻木,甚至走火入魔,最後把自己折騰成一個精神病人。

今天,我在這裡不是領著你們一起唱高調,而是分享一下適當的禪修會給我們日常學習、工作與生活能帶來哪些現實的利益,以便大家對於自己的禪修確立一個合理的目標。

2016年6月10日 星期五

台灣靈山禪寺2016年一月禪修開示

傳仁法師出生於新加坡,在光明山普覺禪寺剃度出家。
隨後,法師前往臺灣及緬甸於漢傳佛教及上座部佛教系中受具足戒。
除了在新加坡修習內觀禪,法師也遠赴斯里蘭卡、馬來西亞、臺灣及緬甸習禪多年。傳仁法師現于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國家以中、英雙語教導禪修及佛法。


靈山禪寺2016年一月禪修始業式_學佛應有的心態




2016年6月7日 星期二

真正的財富

◆真正的財富

人生在世不能沒有財富以資活命,
然而,財富是否能保障人生的幸福?
功成名就、飛黃騰達、家財萬貫……
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財富?

◎文/編輯室

從《富爸爸商學院》、《五線譜投資術》、《從零開始穩穩賺》等排行榜上的暢銷書,到家家戶戶貼在門上的「恭喜發財」、「財源廣進」等春聯吉祥話,大喇喇地透露大眾打從心底對於「賺大錢」、「發大財」的渴望。

財富是萬惡淵藪?

俗話說,有錢走遍天下,無錢,寸步難行,財富是滿足日常生活所需的重要工具,沒有了錢,生活就無以為繼,這是世間生活的法則。在《善生經》、《阿含經》等許多經典中,也可看到佛陀除了教導世人以正當方式賺錢謀生,還提出將錢財妥善分配運用於生活、投資、置產、儲蓄等,換句話說,佛陀對於世間財富,視為讓人安身立命的資具。

2016年5月17日 星期二

身心紓壓與情緒管理 ——「身念處」的基礎原理與實務運用

心理學界的正念紓壓、正念減壓與正向心理等學問,其背景理論均出自佛法,是佛教獻給這個時代的珍貴禮物。怎麼說呢?身與心是密切連動的,若常處於焦慮緊張的狀態,就容易得消化系統的毛病;常處於憤怒的狀態,就容易得心血管的疾病。其實,許多身體的疾病,醫學界業已證明與心理密切相關,這正印證了佛陀的教導:每一個起心動念,都跟身體有連動關係。

2016年4月22日 星期五

佛陀的女兒:蒂帕嬤

偉大的靈性導師往往會以許多不同的方式來教導世人,其中最強而有力以及最神祕的教導方式,就是「純粹示現」。這樣一位不平凡的人,僅僅因為存在於世間,就能夠轉化我們的生活方式。蒂帕嬤就是其中之一,她由衷地流露出一股能夠感動每一個人的獨特氣質,讓所有人都沐浴在她無盡的愛與包容中,勇敢地邁向佛陀的覺醒之路。


蒂帕嬤 (Dipa Ma, 1911~1989)

2016年3月30日 星期三

用寧靜心擁抱世界



心是人的主宰,具有很大的力量,所以我們應該隨時隨地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

我們每天都要接觸很多人,在頻繁的接觸中,難免會跟別人發生摩擦或衝突或是因為外界事物而影響自己的心境,這是現代人普遍的困擾之一。

想要常保一顆寧靜的心是一門很深的學問,並不容易做到。當我們登上高山或是站在海邊時,一望無際的景色,讓我們敞開心門,此時世間紛紛擾擾的煩惱都會消失無蹤。

因此有人說: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我們的心如果也能夠像原野、海洋、天空一樣開闊,就能夠容下無限的東西,也更能享受生命的自由。

「心不開朗就是苦,心境豁達就能轉苦為樂。」禪宗特別強調「平常心」這三個字。所謂平常心,就是指我們非常清楚環境裡的是是非非、好壞美醜,對所有現象一目了然,但卻絲毫不受影響。即使身處在那樣的環境裡,也不會隨外境起舞,也就不會受環境裡的種種情況影響而浮動。

人有了定力之後就不容易被外在環境動搖,能保持身心安定,能把自己的情況看得很清楚,對於能做、不能做、該做、不該做的事,也都非常清楚,這就是智慧。

想要讓心保持清明安定,就不要心隨境轉。「心隨境轉」是指失去自己的主宰,老是被環境的動態所影響,也就是說發生狀況的時候,心不要立刻被當下的環境所動。用簡單的方法就是觀察呼吸從鼻孔出入的感覺或是觀察內心的感受,只要將注意力放在身體的感受上,心情就會安定下來。


其實煩惱心未必都是不好的,事實上它是清明心的基礎。因為,對於有善根的人,遇到困擾時,覺得這是一種麻煩,希望能夠將它轉變為寧靜、清明的心,這時候,煩惱心反倒是一種助緣了。所以,如果懂得用智慧、慈悲來處理問題,心裡就不會經常打結而能清明自在,那不管處身在任何的狀況中都可以保持平靜、穩定、自主、自在的心境。

2016年1月8日 星期五

《阿含經》人生的百科全書


二千多年前,佛陀與弟子遊走於恆河兩岸,在人間說法四十五年。這期間,許多人來向佛陀請益,其中不乏國王、大臣、富人、乞丐,他們往往面帶愁容而來,最後歡喜而去……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波斯匿王其體肥大,舉體流汗,來詣佛所……

這段生動的經句,讓人印象深刻,但不禁莞爾自問:「佛陀也會教人減肥?」

這是出自阿難尊者誦出的《阿含經》,記載波斯匿王因為太胖了,向佛陀請教如何減肥的事蹟。此外,還有為人所熟知的周利槃陀伽因掃地而開悟、母親要求佛陀讓死亡的兒子復活等故事,也都是出自《阿含經》。

《阿含經》記錄佛陀來往各地,解答弟子、居士日常生活,乃至宗教修行的種種問題,猶如孔子周遊列國與門人的對話集《論語》,是十分生活化、貼近人心的佛典,猶如實用的人生百科全書,富含人生的哲理與生命的實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