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財富
人生在世不能沒有財富以資活命,
然而,財富是否能保障人生的幸福?
功成名就、飛黃騰達、家財萬貫……
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財富?
◎文/編輯室
從《富爸爸商學院》、《五線譜投資術》、《從零開始穩穩賺》等排行榜上的暢銷書,到家家戶戶貼在門上的「恭喜發財」、「財源廣進」等春聯吉祥話,大喇喇地透露大眾打從心底對於「賺大錢」、「發大財」的渴望。
財富是萬惡淵藪?
俗話說,有錢走遍天下,無錢,寸步難行,財富是滿足日常生活所需的重要工具,沒有了錢,生活就無以為繼,這是世間生活的法則。在《善生經》、《阿含經》等許多經典中,也可看到佛陀除了教導世人以正當方式賺錢謀生,還提出將錢財妥善分配運用於生活、投資、置產、儲蓄等,換句話說,佛陀對於世間財富,視為讓人安身立命的資具。
然而,汲汲營營,為養家活口而打拚之際,財富帶來的不只是溫飽,還有許多附加價值,例如,物質生活上的精緻豐富、感官娛樂上的刺激享受、人際關係上的無往不利、事業成就的表徵……等,累積財富的過程中,慢慢地讓人產生有錢能買得一切榮華富貴、自信自尊的錯覺,更引發了欲求不滿的貪心。一旦誤將心靈與錢財畫上等號,人就陷進一個巨大的貪婪漩渦。
在金融界工作了三十多年的許仁壽就深有感觸,他剛出社會時貸款買房,但看到別人的房子更大更漂亮,於是又賣掉舊房子,貸款買大房子。有天逛夜市時,他看到寵物攤販賣的白老鼠,在籠子裡繞著輪子拚命跑,突然有了感悟:如果不停止追逐,無窮的欲望所創造的,就是一個無窮大的老鼠籠,而他終其一生就是為銀行打拚。看清了這點之後,他以自覺和自律來阻絕誘惑和貪欲。
曾有社會觀察家將金錢比喻為用來渡河的船,有人花一輩子時間,想要造出更大的船,卻忘了要渡河;有人造好了船、渡了河,卻還把船背在身上,弄得寸步難行;真正造船、渡河、輕鬆上路的人,少之又少。面對金錢,人們還有許多功課要做。
從世間財到法財
到底人與財富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曾將自己的生命與金錢畫上等號的陳媛秀,還沒學佛前,總認為生意成交全憑自己的努力,但學佛後,方才明白這與因緣、福報有很大的關係,「不然別人也和我一樣付出心血,為何是我拿到生意,別人卻沒有?」學佛後,體會到世間財來得快,去得也很快,明明都已談好的生意,卻因為一場意外而遭受損失了,讓她曉得無常,因而調整心態,深深地感恩福報,也大大地懺悔傲慢,更積極當義工培福。
聖嚴法師說,福報就像水,你我就像水面上的船,福多水漲船自高,便容易行駛;福少水低,船容易擱淺,寸步難行。因此,法師主張以「心五四」運動來開展「心」經濟生活,其中增進福祉的主張——四福,是指幸福、福報,不僅是物質的、更是精神的財富,意為「對已擁有的要知福和惜福,對尚未得到的要種福和培福。」
「金錢只有用來布施和消費時,才有實質意義。」原以為學佛與賺錢是兩回事,財經專家薛兆亨卻因為《善生經》而領略到,學佛與理財並不是相悖的兩件事,世間財只要夠用就好,更重要的是「理法財」,從此,他將佛法帶入理財課程,並用網路分享佛法的財富觀,告訴人們,如何運用佛法致富。
福慧雙修真財富
曾經被倒了一大筆債的年代集團執行董事鐘明秋,辛苦工作十幾年攢下來的錢,一夕之間蒸發了,後來因緣際會接觸了佛法,讓她開始不斷深入探尋環境與我、物與我、人與我的關聯,也因此,她對於金錢、物欲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原來金錢物質雖然是自己努力付出的結果,但這些都只是暫時的擁有,自己沒有所有權,「讓每一毛錢發揮最大的效益,用在該用、對的地方,不只是用在自己和家人身上,因為我們和所有的人都是有關連的。」最重要的是,必須向內調整看待外界的心靈焦距,而調整的方法,就是佛法所說的「七聖財」。
所謂的「七聖財」,除了一般熟知的「施財」之外,還有:「信財」是一個人對佛、法、僧三寶生起信心,內心常感安定與清淨;「戒財」是在身口意三業行為上不自害害人,不當做的不做,當做的一定要做;「慚財」是知道自己的行為應該更好而尚未做到,便有慚於己,而力求改善;「愧財」是自省對於他人未能盡責負責,提醒自己應全心全力關懷、幫助、感恩他人;「聞財」是聽聞正法,養成終身學習、博學多聞的習慣;「慧財」則是最可貴的功德寶藏,擁有智慧,不但自己不起煩惱,也能為他人解決問題,是一項利人利己的財富。
這七種道德的、心靈的、精神的、永恆的財產,就像是發掘內在的自家寶藏,無論有錢沒錢,人人都可以修習,日後不論身處何處,善法不會消失,心中自有光明,擺脫一切束縛、執著,並能回過頭來幫助其他的人,還有什麼比這更好的財富呢?
◆更多內容請見《人生雜誌》394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