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日 星期三

四無量心_最美麗的修行


【自序─清風明月無量心 /性空長老】

四無量心的修行是成就菩提過程的重要內容,佛教弟子不論聲聞、獨覺或菩薩,如要成就佛道,一定要修四無量心,否則不可能有菩提。四無量心的修行也代表了菩提的力量,菩提的力量有賴於四無量心和般若波羅蜜的修行。所以四無量心與戒定慧三學、六神通、四無礙智、卅七覺支等等修行都有關係。

為什麼?因為心路過程的內容、心所有的思惟都是靠感覺,也就是受。沒有受,就沒有心。修行人先要調心的過程,才能得到沒有心的境界;而調心的過程,重點在於調「受」。

2015年10月18日 星期日

師徒的對話

在一座破舊的廟宇裡,
一個小和尚沮喪地對老和尚說:

「我們這座小廟,
只有我們兩個和尚,
我下山去化緣的時候,
別人都是對我惡語相加,
經常說我是野和尚,
給我們的香火錢更是少得可憐。」

小和尚接著說:
「今天去化緣,
這麼冷的天都沒有人給我開門,
化到的齋飯也少得可憐。
師父,我們菩提寺要想成為你所說的廟宇千間、
鐘聲不絕的大寺怕是不可能了。」

老和尚披著袈裟什麼話也沒有說,
只是閉著眼睛靜靜地聽著。
小和尚絮絮叨叨地說著....

2015年4月12日 星期日

2015年印順導師思想巡迴講座暨座談會


DM下載(PDF | JPEG

《學佛三要》電子書下載( epub | azw3 | mobi )

◆宗  旨:闡揚印順導師思想,推展人間佛教,導引正見,啟發正信,進而「淨化身心、利濟人群」,向於佛道,護持正法。
◆講  題:印順導師著《學佛三要》。
◆講  師:宏印長老(慧日講堂住持)、厚觀法師(福嚴佛學院院長)、
開仁法師、圓波法師、長慈法師(福嚴佛學院三位教師)。 
◆場  次:◎2015年6月14日(週日):高雄市正信佛教青年會
◎2015年6月21日(週日):妙雲蘭若
◎2015年6月27日(週六):慧日講堂
◆進行方式:每一主題專題演講暨討論30~80分鐘。
◆講  義:會場發送,人手一份。
(講義下載:http://www.fuyan.org.tw/yinshun-2015/)
◆報名方式:
1、網路:高雄場線上報名 || 嘉義場線上報名 || 台北場線上報名
2、電話:◎高雄場:(07)224-7705 [接聽時間:週一~週五14:00~22:00](高雄市正信佛教青年會)
◎嘉義場:(05)276-5143(妙雲蘭若)
◎台北場:(02)2771-1417(慧日講堂)
◆報名日期:座位有限,額滿為止。

2015年3月29日 星期日

《就在今生》~行禪的五種益處

行禪的五種益處(Five Benefits of Walking Meditation) 

佛陀敘述行禪有五種好處:

第一是:常行禪的人可以增強長途旅行的耐力,這在佛陀時代特別重要,當時的比丘與比丘尼,除了雙腳以外,沒有其他交通工具。你可以想像自己是位比丘,並思考這個能增強體力的好處。

行禪的第二種益處是增加禪修的耐力。行禪需要加倍的精進,除了用來提腳的精進之外,還需要心的精進來覺知動作,這正是八正道中的正精進。如果這種加倍的精進在整個抬腳、向前與放下的動作中持續著,必能強化心的精進,每位禪修者都知道,這對修觀十分重要。

第三是:坐禪與行禪的平衡有益健康。兩者交替,會使進步的速度加快。顯然的,生病時很難禪修,坐太久會身體不適,然而更換姿勢與行禪,會使肌肉復原,促進血液循環與預防疾病。

行禪的第四種益處是幫助消化。消化不良會導致不舒服,因而成為禪修的障礙。行禪能促進腸胃蠕動,保持通暢。飯後與禪坐前應該行禪,以驅逐睡意。在早晨起床後,立即行禪也是培養正念的好方法,同時還能避免在一天的第一段禪坐時就打瞌睡。

行禪的第五種益處是能持久的專注。由於在行走時,心專注在每個動作,專注便會持續。每個腳步都在為接下來的禪坐建立基礎,使心專注在所緣上,最後,顯現出實相的本質。

所以我用汽車電池作比喻,如果汽車一直未發動,電池就會耗盡。一位不曾行禪的禪修者,很難在坐墊上有任何成就;而勤於行禪的人,則會在禪坐時保持穩固的正念與定。我希望你們都能成功的修行,願你們持戒清淨,淨化言行,以創造發展定與慧的因緣。願各位遵循這些禪修指導,以清明的正念,注意每個經驗,那麼,你會了解現象的本質。 願大家能觀察到心法與色法如何構成所有的經驗,如何互相關連,所有的經驗如何被視為無常、苦、無我。最後,你將證入涅槃—徹底根除煩惱的無為法。~緬甸 班迪達禪師(Sayadaw U Pandita)
*《就在今生》PDF檔下載

2015年3月26日 星期四

炊煙起了,我在門口等你



炊煙起了, 我在門口等你。
夕陽下了, 我在山邊等你。
葉子黃了, 我在樹下等你。
月兒彎了, 我在十五等你。
細雨來了, 我在傘下等你。
流水凍了, 我在河畔等你。
生命累了, 我在淨土等你.....

2015年2月12日 星期四

佛陀的宗教態度

在佛陀的教法中,最根本的教義是「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皆可成佛」所謂佛性就是人性中特有的靈明的覺性,凡生而為人,都有一股向上昇揚的生命力、意志力和覺察力。因此,佛陀不說他是上帝或神祇的化身,他只說他是由人努力而成佛的,展現人性極致的光輝是佛陀最偉大的示現。由於佛陀的示範,使我們肯定:人只要不斷覺醒、提昇,修正思想、行為並擴充對世間的關愛,就可以達到人格圓滿、解脫自在的境地。儘管世間有苦、有樂,苦樂正是觸發覺醒的因緣,這自覺的力量不是外來的,也不是神賜予的,而是人內在本具的。

2015年1月27日 星期二

拜佛與四念處

拜佛時,如何運用四念處--身、受、心、法的觀法,來練習覺察身心現象?經常在東西方指導禪修的東初禪寺住持果醒法師指出,拜佛時,用「身念處」的觀法,是指觀察身體彎腰、拜下、跪下等肢體動作,乃至身體移動、拉緊、伸展、放鬆等「觸」,要從粗大的肢體動作觀起,漸漸觀察細微的變化,並從外而內,從大而小,從點而面,從局部而全身地逐層觀照,清清楚楚每一個動作。

觀「受念處」是觀察拜下或起身時,身體的「覺受」是舒服的(樂受)、不舒服的(苦受)或是中性的不苦不樂受。果醒法師表示,觀照時要注意,苦樂本身只是受,不要被苦受或樂受影響情緒。

觀「心念處」是指明察拜佛時的心念如何?觀心是觀照自己是用貪心、瞋心,或是愚癡心在禮拜,但果醒法師提醒,一般禮拜時,多半是觀照拜佛的心是寧靜或是急躁的;而「法念處」是從觀照拜佛時的身、受、心等身心現象的生滅,覺察無常、苦、空、無我的實相。

果醒法師指出,四念處的觀法通常是從觀身做為入手處,「因為覺受和心念離不開身體的動作和觸受,樂受苦受等一定是從身體的鬆或緊反映出來;而心的寧靜或急躁,又受到肢體動作、覺受的影響。所以,沒有觀身念處的基礎,很難觀心念處。」法師強調,只有對現前身體的動作清楚明覺了,才會看得到更細微的樂受、苦受生起,如果身心粗重,心也會浮躁散亂,也就沒有能力觀照了。


另外,法師特別提醒,用四念處來觀察拜佛,從來沒有企圖要改變、干涉拜佛的行為,例如並沒有要把身體的緊改為鬆,不舒服改為舒服,只是清楚地覺察、了知當下的身心現象,到最後看到這些身心現象的本質,都是無常、無我、空。
圖文轉貼自人生雜誌

2015年1月11日 星期日

覺知生命的7封信:放下人生7大重擔的啟示



《覺知生命的7封信:放下人生7大重擔的啟示》
作者: 焦諦卡禪師
  • 譯者:果儒
  • 出版社:心鼓手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9/05/27
  • 語言:繁體中文









作者簡介
焦諦卡禪師(Sayadaw U Jotika)
一九四七年生,緬甸人。一九七三年畢業於仰光理工學院,成為電機工程師,隨即出家,受沙彌戒,一九七四年受比丘戒。禪師出家以來,即精勤禪修,達數十年,並多次前往亞洲、歐美各地弘法及指導禪修,著作等身,為國際知名的南傳禪法傳承者之一。

譯者簡介
果儒
中興大學中文系畢,法光佛研所畢,斯里蘭卡Kelaniya大學文學碩士、哲學碩士,著有《佛國之旅─斯里蘭卡見聞記》,譯有《觀禪手冊》、《內觀禪修之旅》、《不存在的阿姜查》、《阿姜查的內觀禪修開示》、《生活的佛法》、《內觀導航─用內觀的衛心導航回到當下》等。


編輯誌
本書是以焦諦卡禪師寫給學生與法友的諸多信件,編輯而成,這些信件寫於一九八○至九○年代初期。

在這些信件中,焦諦卡禪師以無限的耐心與慈心,諄諄勸勉,提供指導,讓人們鼓起勇氣尋找問題,發現真理,從而改變了人們的一生。焦諦卡禪師以其無比的攝受力和智慧,引導人們踏上一條艱辛卻有意義的道路,就是去除覺悟和出離生死輪迴的障礙。

若有人說出心裡的話,分想內心深處的想法、感受和領悟,就是送給他人最大的禮物,而這份禮物,這份分享,是來自焦諦卡禪師那樣敏銳、深邃的心,就變得彌加珍貴。

焦諦卡禪師曾表示,不論從事任何寫作,都會先仔細思考,如何盡可能簡單扼要的表達他的意思,令其深深鏤刻在讀者的心中。焦諦卡禪師在這方面是相當成功的,您可從閱讀本書得到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