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7日 星期二

拜佛與四念處

拜佛時,如何運用四念處--身、受、心、法的觀法,來練習覺察身心現象?經常在東西方指導禪修的東初禪寺住持果醒法師指出,拜佛時,用「身念處」的觀法,是指觀察身體彎腰、拜下、跪下等肢體動作,乃至身體移動、拉緊、伸展、放鬆等「觸」,要從粗大的肢體動作觀起,漸漸觀察細微的變化,並從外而內,從大而小,從點而面,從局部而全身地逐層觀照,清清楚楚每一個動作。

觀「受念處」是觀察拜下或起身時,身體的「覺受」是舒服的(樂受)、不舒服的(苦受)或是中性的不苦不樂受。果醒法師表示,觀照時要注意,苦樂本身只是受,不要被苦受或樂受影響情緒。

觀「心念處」是指明察拜佛時的心念如何?觀心是觀照自己是用貪心、瞋心,或是愚癡心在禮拜,但果醒法師提醒,一般禮拜時,多半是觀照拜佛的心是寧靜或是急躁的;而「法念處」是從觀照拜佛時的身、受、心等身心現象的生滅,覺察無常、苦、空、無我的實相。

果醒法師指出,四念處的觀法通常是從觀身做為入手處,「因為覺受和心念離不開身體的動作和觸受,樂受苦受等一定是從身體的鬆或緊反映出來;而心的寧靜或急躁,又受到肢體動作、覺受的影響。所以,沒有觀身念處的基礎,很難觀心念處。」法師強調,只有對現前身體的動作清楚明覺了,才會看得到更細微的樂受、苦受生起,如果身心粗重,心也會浮躁散亂,也就沒有能力觀照了。


另外,法師特別提醒,用四念處來觀察拜佛,從來沒有企圖要改變、干涉拜佛的行為,例如並沒有要把身體的緊改為鬆,不舒服改為舒服,只是清楚地覺察、了知當下的身心現象,到最後看到這些身心現象的本質,都是無常、無我、空。
圖文轉貼自人生雜誌

2015年1月11日 星期日

覺知生命的7封信:放下人生7大重擔的啟示



《覺知生命的7封信:放下人生7大重擔的啟示》
作者: 焦諦卡禪師
  • 譯者:果儒
  • 出版社:心鼓手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9/05/27
  • 語言:繁體中文









作者簡介
焦諦卡禪師(Sayadaw U Jotika)
一九四七年生,緬甸人。一九七三年畢業於仰光理工學院,成為電機工程師,隨即出家,受沙彌戒,一九七四年受比丘戒。禪師出家以來,即精勤禪修,達數十年,並多次前往亞洲、歐美各地弘法及指導禪修,著作等身,為國際知名的南傳禪法傳承者之一。

譯者簡介
果儒
中興大學中文系畢,法光佛研所畢,斯里蘭卡Kelaniya大學文學碩士、哲學碩士,著有《佛國之旅─斯里蘭卡見聞記》,譯有《觀禪手冊》、《內觀禪修之旅》、《不存在的阿姜查》、《阿姜查的內觀禪修開示》、《生活的佛法》、《內觀導航─用內觀的衛心導航回到當下》等。


編輯誌
本書是以焦諦卡禪師寫給學生與法友的諸多信件,編輯而成,這些信件寫於一九八○至九○年代初期。

在這些信件中,焦諦卡禪師以無限的耐心與慈心,諄諄勸勉,提供指導,讓人們鼓起勇氣尋找問題,發現真理,從而改變了人們的一生。焦諦卡禪師以其無比的攝受力和智慧,引導人們踏上一條艱辛卻有意義的道路,就是去除覺悟和出離生死輪迴的障礙。

若有人說出心裡的話,分想內心深處的想法、感受和領悟,就是送給他人最大的禮物,而這份禮物,這份分享,是來自焦諦卡禪師那樣敏銳、深邃的心,就變得彌加珍貴。

焦諦卡禪師曾表示,不論從事任何寫作,都會先仔細思考,如何盡可能簡單扼要的表達他的意思,令其深深鏤刻在讀者的心中。焦諦卡禪師在這方面是相當成功的,您可從閱讀本書得到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