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佛時,如何運用四念處--身、受、心、法的觀法,來練習覺察身心現象?經常在東西方指導禪修的東初禪寺住持果醒法師指出,拜佛時,用「身念處」的觀法,是指觀察身體彎腰、拜下、跪下等肢體動作,乃至身體移動、拉緊、伸展、放鬆等「觸」,要從粗大的肢體動作觀起,漸漸觀察細微的變化,並從外而內,從大而小,從點而面,從局部而全身地逐層觀照,清清楚楚每一個動作。
觀「受念處」是觀察拜下或起身時,身體的「覺受」是舒服的(樂受)、不舒服的(苦受)或是中性的不苦不樂受。果醒法師表示,觀照時要注意,苦樂本身只是受,不要被苦受或樂受影響情緒。
觀「心念處」是指明察拜佛時的心念如何?觀心是觀照自己是用貪心、瞋心,或是愚癡心在禮拜,但果醒法師提醒,一般禮拜時,多半是觀照拜佛的心是寧靜或是急躁的;而「法念處」是從觀照拜佛時的身、受、心等身心現象的生滅,覺察無常、苦、空、無我的實相。
果醒法師指出,四念處的觀法通常是從觀身做為入手處,「因為覺受和心念離不開身體的動作和觸受,樂受苦受等一定是從身體的鬆或緊反映出來;而心的寧靜或急躁,又受到肢體動作、覺受的影響。所以,沒有觀身念處的基礎,很難觀心念處。」法師強調,只有對現前身體的動作清楚明覺了,才會看得到更細微的樂受、苦受生起,如果身心粗重,心也會浮躁散亂,也就沒有能力觀照了。
另外,法師特別提醒,用四念處來觀察拜佛,從來沒有企圖要改變、干涉拜佛的行為,例如並沒有要把身體的緊改為鬆,不舒服改為舒服,只是清楚地覺察、了知當下的身心現象,到最後看到這些身心現象的本質,都是無常、無我、空。
圖文轉貼自人生雜誌